什么是心无所住?如何才能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心无停留,心无挂碍,也就是没有执著心。

心无所 方能 心无所,做事不能有任何目的,只为做而做,方能心无所住,听起来似乎不难,实际却很难操作。

这也是大乘和小乘佛教的区分点,简单而言,大乘佛教要求心无挂碍,舍不为积福,礼佛却无所求,和传统的小乘佛教的十二因缘论完全背离,但是正是这种毫无功利目的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没有功德心的功德才能获得最大的功德。

舍身饲鹰,是自感慈悲而为,而非为慈悲积善而为。没有人给你记账,也没有什么阿赖耶的小账本,但因果却不空。世间任何事物都不能因自身而存在,都是其他事物推动而产生,所以这个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各种纠缠的因果共同构造而成,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换成西方哲学的说法就是,存在即合理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那么只有不断的种善因得善果,才能不断改造这个存在即合理的世界,让其更向善,而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才能只结善果,而不会引发新的问题,所以大乘佛教要求我们心无所住,不过这真的是知易行难,最难的就是这个不为修行而修行。

不过佛陀也告诉了 我们心无所住的法门,就是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点击数:39078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