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医、易不分,《黄帝内经》里有哪些内容和易经有关系?

谢邀@历史乱弹琴

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中医将每一个人视为一个完整的小宇宙,《易经》是探究宇宙变化之道的书,故可用易经推论身体疾病的变化过程。

这么说,估计有很多人要跳起来了,大骂中医为巫术,为骗子,那么我换一个说法,看看中医黑们能不能接受。

首先我们都承认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易经》就是讲变化规律的书,易经者变化之经书也,西方人翻译后,书名就叫做《The book of changes》。

可以将《易经》看做是一个特殊的数学模型,一个将整个宇宙(这个宇宙和我们现在说的宇宙概念不同,古人认为: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抽象后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推论事物的变化。易经通过六爻的变化预测和推断事物的因果和发展变化。

只不过这个特殊的数学模型,使用的不是我们常用的数字表述,而是用阴阳做表述,阴阳类似计算机的二进制,但绝不能简单按照二进制来理解。

这个特殊的数学模型的运算方法,也和普通的计算方式不同,而是采用了五行生克来运算,类似于计算机中“与”、“或”、“非”这样的运算单元,但是远比其复杂。

而《易经》一书就是这个模型的使用说明书和快速简便运算的公式集,借此可以快速完成复杂的运算,直接得出结果,从而快速。

补充一点,虽然说“易以道阴阳”,一般认为《易经》里面只讲“阴阳”,不讲“五行”,其实,《周易•说卦》“乾为金”、“坤为土”、“坎为水”、“离为火”、“巽为木”,已经赋予了八卦的五行属性。

而中医则是基于对小宇宙理论,认为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小宇宙。故而可以直接套用易经,并且自国至今不少良医大贤,通过不断努力,又基于易经这个模型,逐渐构建出了一个新的模型,一个按照人体小宇宙简化和优化后的模型系统,通过这个模型来模拟和推断疾病和身体机能的变化之道。

所以中医也是转为人体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

两个模型根基一样,自然有相通之处,毕竟两者的模型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黄帝内经》里有哪些内容和易经有关系?

《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必背雄文)等文中,将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中做了对应和映射。并形成了重要的五藏 之说,五藏(zang),五藏(cang),两个读音都对,而且两者还有细分,具体会列出。

并且《黄帝内经》中《天元纪大论》(必背雄文)等文中提出了“五运六气学说”,把阴阳五行拓展为五运六气,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小节一下,《黄帝内经》提出五藏学说,将阴阳五行在人体中做了对应和映射,基于此对易经数学模型进行了对应和映射形成了中医自己的数学模型,进而提出了五运六气学说,给出了中医模型的自己的运算方法。

不过真正完善了这个算法的应该是千古名医,医圣张仲景,其《伤寒杂病论》中的 六经辨证,八卦模型演化为了这个样子。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

下面补充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五藏、五气六运等概念

==================

阴阳

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伏羲画卦,为阳卦、为阴卦,其义即此)。阳性上澎,阴性下压。阳性直上,阴性直下。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

阳性动,阴性静。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升浮降沉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此大气的圆运动之所由来,亦即造化个体之所由成就。人秉造化阴阳圆运动之大气以有生。人的个体,即造化个体的遗传。先认识造化大气的阴阳,自能认识人体的阴阳。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中的五种物质。行,即运动也。生物个体,皆有阴性阳性者,大气中有阴阳故也。此中医阴阳二字之来源也。造化二字,乃宇宙大气圆运动时,生育生物之称,亦即宇宙之称。

实际世界中的变化
抽象后的阴阳太极图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物质,各有能力。木气有疏泄能力,火气有宣通能力,金气有收敛能力,水气有封藏能力,土气有运化能力。能力亦称势力,亦称作用。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来,故曰火生土。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水。夏秋之间为长夏。

收敛作用制疏泄作用,故曰金克木。宣通作用制收敛作用,故曰火克金。封藏作用制宣通作用,故曰水克火。运化作用制封藏作用,故曰土克水。疏泄作用制运化作用,故曰木克土。运化者,运动化合也,宣通者,宣热通散也。土克水者,土能伤水分也。

相生者,大气圆运动次序的先后。相克者,大气圆运动对待的平衡。相生者,补其不足。相克者,制其太过。相生相克,皆圆运动自身维持自身运动之圆而已。天人之气,和平则无病。运动圆则和平,亦和平则运动圆。相生则和,相克则平。相生相克者,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医理之事也。一年的五行圆运动,要归纳一日看。一日的五行圆运动,要归纳一息看。一呼一吸则大气升降于人身,成一整个也。天人的“天”字,乃整个造化的简称。

五藏

⑴五藏(音脏 zang)

西医的基础是“解剖学”,一切以解剖学上的人体生理结构为基础,西医只相信的眼睛看得到的。

而中医则以“藏象”为医学理论基础,所谓“藏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穴位,经脉。而这些即使是剖开人体,也是看不到的,但他又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是除了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之外的第二套隐藏的生理系统。

而“五藏”,则是“藏象”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用通俗点的比喻来说,就是隐藏在脉络中的五个人体机能器官。配合周身脉络,完成机体的正常活动。

西医中,人体脉络是血管和神经,循环在人体中的是血液,体液等,心肝肺等就是加工厂,通过各种化学,物理反应,吸收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氧气等,提供人体能量。

中医理论中,人体脉络是经脉,穴位,运行其中的是精,气,五藏就是脉络中储存罐和加工厂,通过这样的一套系统维持人的生命。

中医的五脏六腑并不和西医的解剖器官一一对应,中医按照功能划分,而西医按解剖器官划分。而且五脏静而属阴,六腑动而为阳。

⑵五藏(音藏 cang)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之五脏分藏。《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黄帝内经 – 五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皇帝内经》五藏学说,将五脏六腑和阴阳五行配对起来,五脏静而属阴,六腑动而为阳。

五运六气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六气”即天道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本元所产生的气候或气化变化。五运是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六气是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对人体“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影响的学说,即为“五运六气学说”

点击数:368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